時代是出卷人。進入新時代,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,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高質量發展是內在要求。2020年6月,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強調,要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,這是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指針和根本遵循,對我區破解發展難題、增強發展動力、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意義。
高質量發展是引領發展的方向指引。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,正是根植于波瀾壯闊的中國經濟發展偉大實踐,對中國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的系統闡釋,明確回答了經濟形勢怎么看、經濟工作怎么干、發展方向如何定等重大問題。高質量發展既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,同時也是經濟發展階段性目標。
高質量發展既是一種物質現實,又是一種精神狀態:圍繞社會、經濟、文化、生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要短板,致力于以改革的手段向頑瘴痼疾開刀,不斷滿足人民對包括物質文化生活在內的民主、法治、公平、正義、安全、環境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。在理論上,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經濟發展質量狀態: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,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,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,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,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。在實踐上,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升級版,通過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來實現生產效率提升,以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,以科技創新、現代金融、人力資本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基礎,以市場機制有效、微觀主體有活力、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為特征。
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寧夏高質量發展的前提。寧夏經濟發展質量不高,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不但由于資源短缺、要素成本上升已經難以為繼,更重要的是一味的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造成了區域環境約束趨緊、結構矛盾突出、質量效益偏低的發展困境。寧夏要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,必須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前提。從長期來看,必須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堅定不移抓好生態環境保護。要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,堅持生態優先,綠色發展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,統籌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保護和修復,精心治理黃河,精準防治污染。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,加快建設北部平原綠洲、中部干旱帶防風固沙、南部山區綠島三大生態系統,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指數,守護好生命線、建設好先行區。從短期來看,要把“六穩”“六保”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務,要把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政策落實兌現到位,把擴大內需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,把重大項目投資帶動作用發揮出來,及時解決企業恢復生產經營面臨的各種問題。
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寧夏高質量發展的核心??偭亢徒Y構是經濟發展中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,總量增長為結構優化創造空間,結構優化為總量增長提供動力,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。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既有總量上的問題,但更多的是結構性的問題,尤其要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。寧夏必須持之以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要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提升、新興產業提速、特色產業品牌和現代服務業提檔工程,加快用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大力發展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,著力在延長產業鏈、創新創造和再造優勢上下功夫,推進我區工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。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、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,暢通生產、流通、分配、消費循環,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。要加快推進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的各領域改革,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,增強微觀主體活力。必須堅持問題導向,有的放矢推進改革,加強對改革舉措的評估問效,促進各項改革往深里走、往實里落,加快培育充分競爭的市場,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。要抓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等重大機遇,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,培育開放型經濟主體,營造開放型經濟環境,以改革促進開放、以開放倒逼改革,以更高水平開放促進更高質量發展。
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寧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發展是第一要務,創新是第一動力,人才是第一資源。越是欠發達地區,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。目前我區生產要素的數量紅利,無論勞動力還是土地,都正在減弱。必須將增長動力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,加快培育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等發展新動能、改造提升以低效率、低質量、高耗能、高污染為特點的傳統動能,為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引擎、構建新支撐。寧夏必須將高質量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,加快培育新興產業,加快改造傳統產業,加快化解落后產能,提升經濟發展質量,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。一方面牢牢抓住“新基建”機遇,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以技術創新為驅動,以信息網絡為基礎,加快建設能夠提供數字轉型、智能升級、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,為物聯網、智慧城市、數字經濟等新經濟、新業態提供發展基礎。另一方面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。以提高質量和競爭力為目標,利用新技術、新業態改造提升農業、制造業兩大優勢傳統產業。三是要堅決淘汰落后過剩產能。制定“一企一策”方案,聚集煤炭、電解鋁、火電、建材等行業,有效化解過剩產能??傊?,加快新舊動能轉換,只有通過自主創新、開放創新、特色創新,推動科技創新、模式創新、業態創新,提升全要素生產率,促進產業集群、集聚、集約發展,才能形成新的增長點、新的動力源。
(作者系中共寧夏區委黨校<寧夏行政學院>科研處副處長、教授) |